Menu Close

走 进 孔子 的 故 里(YC)

走 进 孔子 的 故 里

郭 萍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学《三字经》,给我们讲孔子的故事。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们开始学习孔子的《论语》,也稍稍对孔子有了一点了解,知道了孔子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礼、义、仁、德”成了历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标,他的“不耻下问”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了老师对我们的训语。然而,真正对孔子仰慕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事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为自己定了个目标:走进孔子的故里看看。

真的走进孔子的故里,是在一个阴雨蒙蒙的天气里。

孔子的故里园分为忠良阁、孝悌居、仁德厅、义行轩、智慧库、勇毅楼、礼仪厅、廉洁坊、民俗街、演武场、农家院、孔府户人以及九曲桥、荷花池、圣祖庙、崇圣殿、观川亭、孔子圣迹后雕等景点。

我们观赏的是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城。“六艺”早在中国古典汉语中就有记载,“礼”是指礼仪,“乐是指音乐,“射”是指射击,“御”是指驾御,“书”是指文字记载的书,“数”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学。


礼 仪感 受

在礼仪厅里,我看到了孔子的坐着雕刻塑相。在没有看见孔子的塑像前,我的心里对他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可看到孔子的塑像,我还是吃了一惊:其实孔子长得真的很难看的,他的两只眼睛向外鼓,鼻子露孔,牙齿外露,上身比下身长,两手过膝。尽管是这样,但并不影响我对孔子的仰慕,因为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影响着后代人,也影响着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人民,正是他的“礼仪”使得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有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孔子是这样一个丑陋的人,如果仅仅是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宣扬他的思想,推崇他思想的人一定是不多的,但孔子又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非常注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传说孔子见景公时,景公请孔子先行,孔子再三谦让。景公便问孔子为什么不先行,孔子说:“让我先行,是您的恩赐,但我怎么敢以平民与国君相比呢?如果先行,不符合礼仪吧。”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注重礼仪,并以身作则地将它发扬光大,所以才有了“礼仪之邦”的中国。


 观 看 演 出

出了礼仪厅,时间指向上午九时五十五分,导游小姐催促我们快去看演出。到了演出大厅,我们才明白,原来是“孔子故里园”的工作人员为了让游客领略古代的音乐舞蹈而特意准备的,一天有两场,上午十点钟和下午两点钟。

这演得还真有古代音乐舞蹈的韵味呢!六个妙龄少女在古典音乐声中,身着有宽大袖子的服装,翩翩起舞。虽然舞姿不错,但她们的面部表情僵硬,让人看着心里不舒服。我突然涌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把古代的舞女从地下挖出来表演,恐怕就是这个样子?”我被自己的古怪想法迷糊住了,不由地再仔细地查看舞台,古代编钟的旁边放着几个现代乐器,哦,我明白了,这是现代人在扮古人蒙人呐。


 圣 坛 遐 思

好在演出的时间不长。看完演出,我们信步来到了孔子的“书”居。在这里,我见到了“杏坛设盟”的银杏树,在它的下面,传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出鲁城东门,路过杏坛,拾阶而上,回头对子贡说:“这里是昔日臧文仲誓盟的地方。”睹物思人,孔子感慨万千,拿出琴弹唱说:“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孔子感慨别人,却不知在两千多年后,杏坛依旧,野草满地,闲花悠悠,古与今的差距是那么悬殊,愁字在心头上悬着,让人日夜不安。

我们见到的“坛”,其实不过是个小土堆,孔子坐在土堆上面,他的最得意的四个弟子领着众多弟子跪坐在他的两旁。这四个得意弟子分别代表“忠”、“孝”、“文”、“武”。看四个人的衣着,子贡的衣服最华丽,可是他却是孔子弟子中最孝的。据说孔子死了以后,他在外经商,没有见到恩师。在他回来后,为孔子守孝,孔子别的弟子在为孔子守孝三年后行礼而去,他却独独为恩师守孝六年。应该说,子贡为后世人树立的“行孝”的榜样。我在想,子贡对恩师尚且如此尽孝,那么对自己父母的孝心便可想而知了。我又想到了我生活的周围,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不惜和父母反目为仇,连一点仁德之心都没有,更不用说是谈什么孝了,真应该让那些丧失人性的人来这里学学子贡。

四个人中,颜回是最为孔子器重的弟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应该严以待人。在孔教中颜回得到特别的尊重。颜回家境贫困,但其“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精神为后世传为佳话。颜回有才无寿,英年早逝,孔子对此非常难过。我想,正所谓是好人不长寿,颜回的早逝,不仅仅孔子为他难过,就是后人也为之心酸。


 周 游 列 国


坐在“仿古牛车”(其实是现代的电车)上,我随孔子游了列国。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行程中,我见到了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饥饿难捱的小孩,可怜地向行人伸出他精瘦的小手,我还听到了山中猛虎的吼叫,吓得我头发都要直立起来了,也遭遇了风雨雷电的袭击,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迈着沉重的脚。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在和圣人一道忍受不明事理人的唾骂、围攻后,竟然七天七夜水米不沾牙!如果不是来了救援,恐怕我们要随先哲大人命丧黄泉了。

应该感谢现代的科技,这一次短暂的周游列国,让我领略了当时孔子游历列国的风土人情,懂得了孔子创建儒教的艰难,也明白了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道理了。


 祭 祖 被 骗


到了九曲桥,我被眼前的荷花池吸引了。好一片绿色呀,荷花的叶子绿得像要流出来似的,把一池的水也映绿了。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里的荷花刚刚开过。真的是这样,满池的荷叶,只有几个白色的花儿在欢迎我们这些游客。对北方长大的我而言,能看到有荷花开放已是知足了,正所谓“知足者常乐”嘛。

穿过九曲桥,我来到了圣祖庙,这里是孔子父母居住的地方。应该说,我敬佩孔子,对孔子的父母则是感谢,是他们为世界留下了伟大的孔子。我是不相信神灵的,也从不在庙里烧香,但我一定要在孔子的父母面前烧柱香,为他们在天之灵祈福。

来到了圣祖庙,门前的小姑娘拦住我,递给我一柱香,并告诉我,这香是不要钱的。我看看这几个分给游人燃香的小姑娘,一个个都很真诚,又那么地清纯,不像是骗人的样子,但白白地送给人家香烧,一分钱也不要,天下有这等的好事?我有些不敢相信,不过还是接过了香。随着和尚的指引,我手举燃烧的香,对孔子父母的塑像三鞠躬。鞠躬结束,我转过身来刚想走,和尚拉住我,手指“功德箱”,眼睛看着我的钱包。我一低头,才看到“功德箱”里有半箱面值不等的人民币。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看看还在外面分燃香的小姑娘忙碌的样子,摇摇头,心里想,唉,算了,出门在外,花钱图个顺利。于是不情愿地从口袋里拿出几元钱,放到了“功德箱”里。

钱放到了“功德箱”,我想我没事了。可是指引我烧香的那个和尚又一把拉过我,热情地让我坐在木椅上,他也坐在我的对面,嘴里不停地说话,无外乎是有关我前途和我儿子前途等一家好运的话。说着说着,他突然他大叫起来:“你是观音第六代转世,快来烧大香!”所谓“大香”,就是把众多的细香捆在一起,然后他们负责点燃,塞到我的手里。不容我说话,和尚就把“大香”放到了我的手里,然后又是引我三鞠躬。我以为我是他说的“观音第六代转世”,他当然不敢要我的钱了,谁知这次没有等我转身,旁边的那个一直在冷眼看我的女人恶狠狠地叫道:“八十四元。交吧。”

“你说什么?”我冷冷地看着和尚,又看看那个冲我大叫的女人。“钱,我有,但不会给你。”我走向和尚,“我不相信你的话,当然不会给你钱的,你要说理吗?这可是讲‘礼’人的家乡。”

我早就憋着一肚子的火了,这是圣人父母的居地,竟让这些不三不四的人染上了熏死人的铜臭味!而且公然地开口要钱!太可悲了,如果孔子再世,他一定会为他的后人而羞愧难当的。我当然有钱,但我绝不能给这些人,我要用我的原则维护这一方圣地的纯洁。

我的咄咄逼人让那个和尚乱了方阵,他冲我连连摆手:“你走好,你走好。”

走出圣祖庙,又来到了九曲桥,这一次看荷花池,好像水都变黑了,其实不是水的原因,是我心情的问题。

 典 故 如 林

出了圣祖庙门,碰到一起去的同行,他们的经历和我差不多。我们本想再到圣祖庙其他的地方瞻仰,可刚才的事情让我们的心里不痛快,不想再在这里逗留,便催促导游小姐领着我们到别的地方转转。
走进“仁德厅”,首先看到的是左面有一个当官的坐在椅子上,他的面前放着一张案桌。在他的对面,有两个年青人相互作揖。原来这是一个典故。故事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年青人和一个富有的年青人为了一堵墙争吵到官府,做官的人便念了一首诗:

“两家相争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仿?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两个人相继让出三尺,让出了六尺的地方,这就是“六尺胡同”的来历了。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懂得谦让。
孔子不仅是讲礼义仁德,更讲清廉。在廉洁坊,我听到了人们常用来教育后代的“杨震拒贿”和“羊续悬鱼”的故事。

杨震当官的时候,有个下属送给他金钱,杨震不要。送钱的人说:“这件事没有别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个人只好把钱拿了回去。此事一人传两人,两人传三人,三人传更多人,传来传去的,就不再有人给杨震送礼了,

“羊续悬鱼”讲得是羊续做官的时候,他的手下人送他一条鱼就走了。羊续就让家人把鱼挂在了屋檐上,警告他的下属不要再送他东西。这两个故事都让后人警醒,做人一定要清廉,尤其是做官的人更要清廉。站在羊续的面前,我默默无言,我在想,如果把那些贪官都领到这里,他们会不会无地自容呢?

随着导游小姐,我们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器皿前。这个器皿很黑,下头是尖的,上面却是个圆柱形的,用两根铁丝分别扣住,悬在一个立起的横铁线上。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就是欹器。传说孔子在鲁醒公庙里见到这欹器时说,欹器空时是斜的,装一半正好,装满就会翻的。弟子们一试果然是这样。孔子叹息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而不覆的。子路问,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是什么呢?孔子说,把水舀出来一些就好了。”
这就是孔子讲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个道理对我们后世之人是大有益处的。看看这个不起眼的东西,想想自己的为人处世,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走进孔子的故里,我才真正地懂得了《三字经》中那么推崇孔子的原因,真正地懂得了许多帝王那么崇拜孔子的道理,懂得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看来,此次来孔子故里,既圆了我的梦,又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准则,真是不虚此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